一纸海外专利授权,如何让“中国造”钢管 挺直国际市场的“腰杆”

2025-11-10 09:06:13 浙江中达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浏览次数 0

近日,中达新材自主研发的"钢管内壁抛光装置",通过巴黎公约途径申请国际发明专利成功在荷兰获得授权。这不仅实现了企业国际专利布局"零的突破",更成为今年海盐获授权的首件巴黎公约途径海外专利,为当地企业"走出去"树起标杆。

位于海盐百步经济开发区的中达新材,是一家拥有超过三十年专业生产经验的企业,专注于不锈钢、特种合金无缝管、高温及耐蚀合金无缝管等产品的研发与制造,已被国家火炬计划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

“我们的钢管产品对内壁光滑度的要求极为严格,尤其是那些用于输送特殊介质或为高精度机械设备配套的产品。即使内壁存在微小的瑕疵,也可能对设备的性能和使用寿命产生不利影响。”中达新材的技术专员黄振轩指出。传统钢管内壁抛光工艺存在效率低下或均匀度难以保证的问题,这一直是制约行业发展的关键难题。

为了解决这一技术瓶颈,中达新材成立了专门的技术研发团队。经过无数次的试验,我们成功开发出一种高效的钢管内壁抛光装置,适用于能源、化工、精密制造等多个行业的高标准管材处理过程。

海外市场对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视程度显著超过国内,缺少国际专利的支持,构成了企业向海外市场扩张的主要障碍。这一状况迅速引起了海盐县市场监管局百步分局的关注。

"我们在日常走访中发现,不少像中达新材这样的企业,有较强的海外拓展意愿,但对海外专利申请的流程、途径和风险了解不多,往往不知从何下手。"海盐县市场监管局百步分局局长张志来表示。

针对这一问题,他们成立了专项服务小组,多次深入中达新材料开展调研,结合企业实际情况进行全面分析评估。通过"入企定制化+上门精准化+小班集中化"的多元课堂模式,邀请知识产权专家为企业管理层和技术人员进行专项培训。

彼时,中达新材在选择申请途径时颇为纠结。PCT途径虽可同时向多个国家提出申请,但其费用高昂、周期漫长;直接申请途径虽具灵活性,然而各个国家的流程与要求不尽相同,操作起来极为繁杂。其后专业机构从企业的产品出口重点区域、资金预算、技术保密需求等多个维度展开综合测算,最终新材结合自身需求选定了巴黎公约途径,并于荷兰提交了专利申请。

"从准备材料到最终获得授权,我们只用了一年半时间,比预期快很多,一般需要两年多时间。"黄振轩表示荷兰作为欧洲乃至全球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最为严格的国家之一,此次授权不仅体现了技术的先进性和独特性,也为中达新材进一步开拓欧洲市场提供了重要支撑。"海外专利一到手,我们的钢管产品在国际市场上腰杆子更硬了。现在已与中东、日韩达成合作运用到这项专利的产品,月均出口额稳定在1000万元左右。"说起拿下海外专利授权,中达新材总经理吴利阳难掩心中喜悦。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唯有创新才是企业立根之本。接下来新材将进一步加大研发投入,依托该专利技术,开发出更多款衍生产品,扩大市场覆盖面。此次"钢管内壁抛光装置"在荷兰获得专利授权,不仅让中达新材在国际市场上站稳了脚跟,更增强了企业保护核心技术、持续创新的信心。

随着海外专利的落地,中达新材不仅实现了国际市场的突破,更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型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这条通过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走出去"的道路,希望能为更多中国企业提供可借鉴的发展样本。